第1章

小说:五零捡漏小当家 作者:卷轴啊 更新时间:2025-10-12

何府当家人的书房里,何老爷子正对儿孙们交代:“大部分家产已经运往香港,我们三日后动身,先到上海再转船,一切都安排妥了。”

何老爷子的大儿子问道:“父亲,我们非走不可吗?”

“眼下形势紧张,听说过了今年所有工厂都要转为‘公私合营’,往后还不知会怎样变化。趁现在还没开始清算,直接把厂子捐了,我们借机出国。”

何家大少爷接话:“我们都听爷爷的,家里的女眷也都安排好了……”

门外,五岁的来喜偷偷听完里面的谈话,悄悄溜到一楼后门,返回那间低矮的佣人房。

钱来喜是何府厨娘蔡三娘的小女儿,父亲钱永顺是何府的司机。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。虽然新**提倡人人平等,但资本家中仍保留着雇佣仆役的习惯。

一个月前,原来的来喜不慎落水身亡。她穿过来时,身体都已经凉了。

因为年纪小,来喜在何府是给小**和小少爷当陪玩的。经过这一个月的了解,她得知现在是平行世界的1952年,国内正初步展开对资本家的批判与清算。

何老爷子深谋远虑,看出形势不利,早已转移家产,并将家中几家工厂捐了出去,准备带着儿孙逃往海外。

穿越前,来喜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幼儿园老师。幼师学历不高,工作辛苦,那日中午她趴在桌上小憩,一睁眼,就来到了这个特殊年代。

忐忑不安的她,还随身带了一个“破烂回收系统”。这个系统什么都能回收,但换来的钱不能提现,只能在系统商城里买东西——只可惜物价高得离谱。

来喜管这个系统叫“小垃圾”。

想想她就叹气:这是什么身份啊!解放前,全家都是何家的奴才;解放后说法变了,叫“雇佣关系”,可干的还是丫鬟小厮的活儿。

何家已经给其他佣人放了假,说是全家要去上海探亲。她一家没走,是因为她娘还要做饭,她爹也得开车接送何家人。

这一个月,她把何家地形摸了个透,就等着何家人走后,自己来“捡漏”。

三天转眼过去。半夜,钱永顺分几趟将何家人送到火车站。何家人走得匆忙,一方面是为赶最早的转船时间,只随身带了打包好的便携金条与珠宝;另一方面,那些大件家具、摆件太过惹眼,在眼下的形势里,根本不敢大张旗鼓地处理,只能无奈留下。

钱来喜趁她娘睡熟了,偷偷溜进主楼,开始收东西。系统提示音响起:

“波斯地毯,价值1元,是否出售?”

“美国RCA收音机,5元,是否出售?”

……

“闭嘴!别一一问了,今天的东西全部卖,不卖的我会单独说明。别再提示了。”来喜打断系统。

“好的,主人。”小垃圾冷冰冰地回应。

来喜一件件摸着回收,半小时过去,一楼还没收完。她有点着急:“你就没有扫描功能吗?一扫全部收走那种?”

小垃圾:“开启此功能需支付50元,是否开启?”

“这么贵?是一次性的,还是永久能用?”来喜有点舍不得花钱。

小垃圾:“主人请放心,开启后可永久使用。”

没等来喜高兴,它又补充:“但每次使用需支付10元。”

来喜恨恨地说:“你不是垃圾回收系统,是抢劫系统吧?回收价低得可怜,干点啥都收费,你钻钱眼里啦!快扫描,天快亮了。”

小垃圾也不生气,迅速扫完一楼。一人一统又悄悄摸上二楼,继续扫描。

“提示:发现康熙年间花瓶,是否出售?”小垃圾语气难得拔高,透出兴奋。

来喜想了想:“咱们商量一下,能不能先把所有东西扫描进仓库,事后再慢慢决定卖不卖?”

小垃圾:“好的,主人。”

来喜和系统很快将三层楼的何府洗劫一空。这功能确实方便,连暗室都无需特意寻找,统统扫描入库。

来喜又溜进厨房,锅碗瓢盆、米面粮油、青菜土豆,连一根柴火都没放过。所过之处,寸草不留。

何家仓库她也没放过,里面值钱的东西虽已运走,但粮食、燕窝、布料、家具等各类存货,她照单全收。

她把何府里外转了个遍,连好看的花花草草都没放过,最后还搜刮到几辆自行车。

确认没有遗漏后,她心满意足地回到佣人房,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。

小垃圾也很兴奋——这个主人之前太穷,一个月只偷偷收了几件少爷**不要的玩具和几个碗碟。如今总算有大进账,这些‘回收物’能转化成维持它运转的能量,这下总算不用‘饿肚子’了。

收得最多的是衣服,大多华丽精致,但往后几十年都穿不上。她挑了些新衣以及棉衣棉被留下,其他全卖了。几百件衣物,总共才卖了两百元。

“小垃圾,你是不是太黑了?这些衣服放二手市场都能卖个千八百的!再这样我什么都不卖你了。”来喜气愤地说。

小垃圾解释:“主人别生气,这些衣服大多穿过了,布料本身不值钱,卖的主要是手工费。我真没骗您。”

来喜哼道:“继续!”

东西又多又杂,来喜实在撑不住了:“你先分类放好,我睡会儿,白天再继续。”

小垃圾:“好的,主人。”

或许是年纪小,话音刚落,来喜就睡着了。连父亲什么时候回来的都不知道。

清晨,蔡三娘先去厨房,想着一家人吃完早饭再回自己家。谁知厨房四壁空空,连颗老鼠屎都不剩。她吓得慌忙跑回屋,推醒丈夫:“当家的,快醒醒!出大事了!”

钱永顺迷迷糊糊问:“什么事这么慌?”

蔡三娘急道:“我早上想去做饭,发现厨房被搬空了,一根柴火都没剩!昨晚睡觉前还好好的!”

钱永顺赶紧起床穿衣,跟媳妇去厨房查看。两人面面相觑——这也搬得太干净了!他们又赶到主楼大厅,嚯!同样空空荡荡,连一点能留下的东西都没有。

钱永顺到底是见过世面的,稳了稳神说:“别声张,不关咱们的事。叫起来喜,收拾东西赶紧回家。”

蔡三娘应道:“好,我这就喊来喜,马上走!”

幸好,五个大点的孩子都回自己家里住的。蔡三娘摇醒小女儿:“来喜,快起来,咱们回家了。”边说边帮她穿好衣服,叠好被子。

钱永顺夫妇把铺盖行李打包好,见没落东西,便准备出门。

这时来喜也清醒了,知道父母是发现何府被搬空后害怕了。

一家三口出门时,小垃圾问:“主人,那辆老爷车不收吗?”

来喜一想,一不做二不休:“等我爹娘锁好门再收。”

小垃圾兴奋起来——那是辆古董车,很值钱:“好的,主人。”

“那十块钱的扫描费能不能免了?”来喜心疼地问。

小垃圾直接装死。

一家三口锁好何府大门,背着行李往家走。

他们家离何府不远,步行约半小时。这一片平房区,解放前都是何府的产业,后来分给了家里下人。

钱永顺作为何家司机,也算有头有脸,分到了个较大的院子。他家人口多,六个孩子都不小了,将来婚嫁都需要地方。钱老爷子分家时跟着二儿子过,但钱家是个大家庭。

钱老太太见儿子儿媳一大早就回来,问:“咋这么早?没吃早饭吧?”

来喜乖巧喊了声:“奶奶!”

钱老太太重男轻女,眼皮都没抬。

来喜也不在意——老太太一向看不上她们姐妹三个,只疼孙子。

钱老头小声问:“人都送走了?真不回来了?”

钱永顺点点头,问道:“爹,我托您找的工作有信儿了吗?”

一家人喝着稀粥,钱老头说:“现在新社会了,厂子都在招工。我托人打听了,咱家附近的纺织厂和机械厂都招人。”

他喝了口粥继续:“一会儿吃完饭你们两口子就去报名,三个小子也去。机会难得,晚了就怕没名额了。”

来喜的大哥钱大富十七岁,二哥钱大有和三哥钱大利十五岁;大姐钱小燕十三岁,二姐钱玉梅十岁;来喜最小,刚五岁。

家里大人孩子的名字,都是伺候何家老爷夫人时给起的吉祥名。

隔壁住着来喜二叔一家。二叔家一个儿子三个女儿,大女儿秋玉已嫁人,二女儿春花十二岁,小女儿冬月八岁,儿子金蛋六岁。

来喜还有两个姑姑,早年也嫁了何家下人,都住在这片。

全家人吃完早饭,钱小燕和钱玉梅收拾碗筷,钱老爷子带着儿孙去厂里报名。

钱永顺之前交代过父亲别怕花钱,找到工作最要紧。钱永顺前几日就悄悄塞给了父亲十块银元,反复叮嘱“找关系时别省着,能进工厂就等于端了铁饭碗”。

钱老头拿着钱,托了以前在何府一起当差、如今在机械厂门房打杂的老周——老周跟人事科的人熟,又添了句“钱家小子们手脚勤快、蔡三娘做饭是把好手”,才把报名的事顺顺当当地办下来,连岗位都挑了适合他们的。

蔡三娘有厨艺,进了纺织厂食堂当大师傅;钱永顺会开车,是稀缺技术人才,最后在机械厂给领导开车;大孙子识字,进了机械厂宣传科;二孙子高大壮实,分到保卫科;老三在纺织厂后勤仓库。

从工作安排就能看出,找工作没少打点。好在他们赶上了好时机——许多企业刚被国家接管,急需人手。再晚一两年,这铁饭碗可就难端上了。

钱老太太在家带着二儿子家的金蛋,让钱小燕带着玉梅、春花和冬月一起洗衣服。来喜年纪小还干不了活,她也不敢在奶奶面前晃悠,免得挨骂。

钱老太太原是何家老夫人的陪房,势利眼又重男轻女。听说二叔家的秋玉就是她做主卖给赶大车的老光棍郑大山的——那人比秋玉大十二岁。幸好郑大山没别的亲人,对秋玉还不错。

你说这老太太缺德不缺德?二叔二婶也从不关心女儿死活,心里只有儿子。

来喜躲在屋里,躺在炕上和系统一起清点仓库里的东西。

小垃圾汇报:“暗室里收的古董,大多是大件瓷器,不好运输。还有一箱金条和一箱珠宝首饰。剩下的就是成套红木家具值钱。这些要回收吗?”

来喜用意识浏览仓库,有点舍不得卖。可留着几十年也见不得光,何况她现在穷得叮当响。

最后她还是卖了大半古董,红木家具挑喜欢的留了两套,其余全卖。加上零零碎碎,账户里一下子多了好几个零。

来喜不禁感叹:“还是古董值钱啊,转眼我就成有钱人了。”

小垃圾默默打开系统商城:

美容丹——十万元

大力丸——十万元

洗髓丹——五十万元

……

来喜看着屏幕上的价格,整个人都不好了——她几乎把何府地皮都刮了一遍,手里的钱却连颗洗髓丹都买不起。毁灭吧!太打击人了!

“就没有便宜点的东西?再这样我可没动力挣钱了!”来喜抱怨。

小垃圾怕她真摆烂,赶紧切换到民生类商品:

大米——十元/斤

白面——十元/斤

馒头——一元/个

……

来喜撇撇嘴:外面的馒头才五分钱一个,商城价格是外面的二十倍!真是强盗土匪!她恨恨地想。

别看来喜和回收系统之间,使用的都是新版人民币的计算方法。但是现实中还是使用1948年12月份发行的第一套旧版人民币。也就是说五分钱的馒头,旧版人民币是伍佰元。要到1955年才开始使用第二套新版人民币。

中午,家里人都回来了。钱老头高兴地宣布,明天起大家正式上班,中午在厂里吃,有补助,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饱。

钱永顺也很高兴——他属于技术人员,月工资五十五万(旧币);蔡三娘每月四十万元(旧币);三个儿子也各拿三十多万(旧币)。

蔡三娘感慨:“还是新社会好,让咱们有工作、有饭吃,工资还高。这是新社会救了咱们,得好好感谢国家!”

全家人都赞同。要不是新社会,他们还在资本家手下当仆人,生死都由人拿捏,哪有什么自由可言。

午饭是钱小燕做的。蔡三娘看在眼里,有些不悦;再瞧见钱老头只顾哄二叔家的金蛋,心里更不是滋味。

蔡三娘和钱永顺虽然也重视儿子,但对女儿同样疼爱。

吃饭时,蔡三娘说:“听说现在学堂人人都能去读书,不分男女,就是教咱们穷苦人认字。下午我带小燕和玉梅去问问,要是收,就让她们读两年书,认几个字。年纪这么小,也不能去工作。”

她看向丈夫:“当家的,你说呢?”

钱永顺点头:“是啊,以前想识字都没地方学。新社会了,让孩子们都去读读书。”

钱老太太不乐意,摔下筷子:“丫头片子读什么书?白花钱!长大了还不是嫁人?有那钱不如留着给儿子娶媳妇!”

家里孩子关系好,钱大富开口:“奶,让妹妹们上学吧。我们哥仨都工作了,能自己挣钱娶媳妇。”

钱老头也不支持孙女上学:“你们小子用钱的地方多着呢!看金蛋才几岁,往后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!”

蔡三娘脾气暴,自己有手艺能养活自己,从不惧公婆:“金蛋是老二家的孩子,关我们大房什么事?我们还养他不成?一会儿就送回去,别老往这边塞!”

钱老太太嚷道:“老大家的,你啥意思?这是我孙子,我愿意养!”

蔡三娘寸步不让:“愿意养就去老二家养!分家时说好你们跟着老二过,分钱时他们还多拿了一份!”

钱老太太拍着大腿哭起来:“不孝的东西!这是不想养老了?白养你们了!”

蔡三娘不惯着她:“您要跟我们过可以,我去老二家把多分的钱和屋子要回来。当初多要一间房就是给你们养老的。”

钱老太太噎住了。

钱老头瞪了老伴一眼,问大儿子:“老大,你咋说?”

钱永顺知道父母偏心老二,但他不当冤大头:“爹、娘,我愿意给你们养老。但亲兄弟明算账,多给的钱和屋子得拿回来。分家时写得清清楚楚,不能光让老二占便宜,我们也一大家子人呢!”

钱老太太气得抱起金蛋就要回屋收拾东西:“我们跟老二过!家都分好了,钱和房子不可能还!”

蔡三娘朝隔壁喊:“老二,你们两口子过来!把爹娘的铺盖搬走。要是不愿意养老就直说,咱们去找你们单位领导,重新写分家协议!别占便宜没够!”

钱老二磨磨蹭蹭过来:“大哥、大嫂,分家时说好我们养老,钱和房子是多拿了,往后爹娘我们负责。这几天爹娘是想孙子才过来住住的……”

钱永顺说:“就隔一堵墙,爹娘想孩子,我让你三个侄子去你家住几天,别老折腾老人了。”

“哎,听大哥的。”钱老二应道。

蔡三娘已把老人铺盖和物品收拾好,递给钱老二:“老二,你们要真不愿养爹娘就直说。我和你大哥不是不讲理的人,我们可以养老送终,但你们多拿的东西得吐出来。不能占了便宜不担责任,那要被人戳脊梁骨的!”

钱老二挺怵这个虎大嫂,连忙赔笑:“大嫂,我们肯定好好孝顺爹娘。”

蔡三娘对公婆说:“爹娘,你们放心跟老二过。要是他们不孝顺,就告诉我,我找他们单位领导去!”

钱老头、钱老太太白了大儿媳妇一眼,都知道她真干得出来这事,只好说:“行了,我们跟老二过得好着呢!不用你们瞎操心。”

钱永顺接话:“爹娘,你们过得好我们就放心了。就一墙之隔,有事喊一声。”

不一会儿,钱老二带着爹娘回了自己家。来喜总算松了口气——她真怕爷奶赖着不走,哪天再把两个姐姐也给卖了。

钱永顺是跟着自己爷爷奶奶长大的,那时父母在府里当差,一年见不了几面。钱老二却是父母亲自带大的,亲情自然有远近。

老两口私下早打算把积蓄都留给了老二一家,自然不会跟大儿子过。